栏目

教研工作

“教”和“育”

2013-4-12

           “

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:光明日报)

 

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,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简单化,而简单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回到起点。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问题。

   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的本意就是手持棍棒对着孩子,其本质就是外施内效,由外向内。

    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的本意就是妇女生育孩子,其本质就是孕育、养育,由内向外。

     这就是说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,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。走向不同,结果就不一样:

     教的是普遍价值的共性,育的是灵性各异的个性;教的是应知应会的知识,育的是本真本色的潜能;教的是基本技能的继承,育的是不拘一格的发展;教的是进入社会的能力,育的是进入社会的层次;教的是由外到内的适应,育的是由内向外的张扬。

     我们通过得到的是:共性、知识、继承、能力、适应;我们通过收获的是:个性、潜能、发展、层次、张扬。

     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共性、又要有个性;既要有知识、又要有潜能;既要能继承、又要能发展;既要有能力、又要有层次;既要能适应、又要能张扬。因为没有个性融入的共性是教条的,没有潜能渗透的知识是僵化的,没有发展延伸的继承是萎缩的,没有层次提升的能力是低级的,没有张扬伴随的适应是被动的。

     既要,又要,怎么抓才能做好呢?

     走向不同,在实际操作中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:

     看点不同。有三个家长,都想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。一个家长问孩子:你最近在学校考了多少分?另一个家长问孩子:你最近给老师提出过什么问题?还有一个家长这么问孩子:你最近有没有提过什么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?

     考了多少分的问法是看结果,而问孩子给老师提出过什么问题这就是看起点了,而问孩子有没有提一个把老师都给难住的问题,那就是看孩子的起点有多高了!

     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个的过程,顺理成章看结果;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的过程,自然而然看起点

     方法不同。提倡的是应知应会,而讲究是每有会意,不求甚解

一个是求解,一个是会意。求解我们很熟悉,也好操作,而会意的方法通常是:用丰富的情感来感染人,使你有所动;用深邃的思想来触动人,使你有所思;用高远的意境来升华人,使你有所悟……

充满情感的作品往往是作者情之所动、一气呵成的。我们要想体会其中的意境、就应当一气呵成地读完文学作品、听完音乐作品、看完影视作品其作品,在连续的动态过程中就容易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些鲜活的思想。这就是说:面对文艺作品不必过繁、过细、过碎,简单些,朴素些。每有会意、不求甚解

     平台不同。的是普遍价值的共性,这是通过必修课来完成的。的是灵性各异的个性,这个性的培养在哪里实现呢?

     那些在各行各业成材的人,当年一方面他们在学校学习了基本的知识,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有一个自由、宽松的业余时间,允许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机会得以发展,进而成为推动他们个性发展的动力,就这样在业余时间里逐步形成了符合他们自己的、个性化的知识体系、形成了他们自己的、独特的思路和方法。

     很显然,校内的必修和校外的自修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两条腿,共性教育解决了接过前人接力棒的问题,而接棒后自己的冲劲有多大、后劲有多足那就要看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程度了,因为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

    笔者建议把业余爱好的机制引入学校,在学校开设自修课自修课是有组织、有要求的个人爱好,与业余爱好相比可以克服人的一些惰性,避免在业余的个人爱好中容易出现的虎头蛇尾、自生自灭的不足。

    “自修课的操作与必修课必然有着不同:

     起点自由。自修课的内容应当让学生从兴趣出发、按爱好选择,因为个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从自由到自觉的过程,有了自由的起点,满足了学生爱好,激发出浓厚的热情,最终就会形成一个个鲜活的个性。

     过程自主。自修课的整个过程应当放开,让学生自己做主,因为个性的形成绝不会是被动的产物,一定是自主的结果。那么,摆脱学科中心、避免成人意志,让学生自主、自立、自修,让每一个学生沿着自己的兴奋线形成符合自身的、个性化的知识体系,让每一个学生独立面对问题、独立思考问题、自主解决问题,从而萌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。

     评价多元。自修课不同于那些按统一评价标准作出评定的必修课,面对每一个灵性各异的个体,在自己的起点上,只要有发展就是成绩,在自己的起点上走得越远成绩就越好。

 

 

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