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

印象铜中

铜中往事 | 我们的人生导师和指路明灯

2023-03-09

岁月如歌,历史沧桑,记忆永恒。为书写我校风雨沧桑奋斗史,凝聚校友师生情,彰显铜中精神,谱写铜中新篇章,铜陵中学公众号特推出“铜中往事”专栏,选登校友投稿文章,诚邀您以笔传情,共同追忆在母校的温情时光,讲述您与母校的感人故事,表达对母校美好未来的祝福。投稿邮箱:ahstlzx@sina.com


我们的人生导师和指路明灯-王祥龙

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,中学还是两年制。1979年9月我考入铜陵中学读高一,1981年7月高中毕业。复读一年后,1982年7月我考上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。加上复读一年,我在铜陵中学度过了3年的学习时光。3年间,铜陵中学良好的学风和任课老师们的敬业精神,让我们受益良多,终生难忘。


作为文科班的毕业生,我对几位任教文史类课程的老师印象尤其深刻。在高中阶段,先后教过我们语文课的有韩银生、徐明生、蔡岳、蒋明尧和祖琼林等老师。教外语的是邵介玉老师,教历史的是晋伦宏老师,教地理的是汪道本老师。方超老师教政治并兼任我们复读时的文科班班主任。他们都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,付出了很多心血,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帮助。第二排左一为方超,左三为汪道本,左四为邵介玉,右六为蔡岳,右一为晋伦宏等老师。第四排右五为作者本人。我至今还记得,清晨蔡岳老师让我们轮流去学校食堂附近他家里当面背书的情景。他眯缝着眼睛听你背书,偶尔卡壳背不下去他会提示一两句。真的接不下去了,他也不会严厉批评,而是笑眯眯地对你说:“你还要下功夫啊!”那种和蔼、亲切和慈祥的神情,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。


邵介玉老师英语教学独树一帜,他对于教学工作的热情投入令人感动。邵老师家住市区,但他却常年住在学校,每天都备课到很晚,作息时间几乎与住校学生同步。他不仅作业布置得多布置得勤,更是亲自刻钢板搞出一套又一套试卷,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。他这种锲而不舍的做法,还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当时省外很多高校、省内几乎所有高校的外语系学生里,都有他教过的毕业生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那些年铜陵市县各个学校的英语教师中,都有他带出来的嫡系弟子。前排左三为邵介玉老师,右三为汪道本老师。后排右六为方超老师,左五为作者本人。教历史的晋伦宏老师和教地理的汪道本老师,对于我们的学业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、指导和帮助。除了在课堂听课,偶尔我们住校的同学也去住在校园里晋伦宏老师家,或者去汪道本老师的办公室,请教问题。每次他们都会放下手头上的事,热情地接待我们,认真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。蒋明尧和祖琼林老师虽然不是我们的专任语文老师,但蔡岳老师专门邀请他们讲授的《阿房宫赋》等几篇古文名篇,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

政治课老师兼班主任方超老师,更是整日与我们学生打成一片。高中复读那一年,我搬到学校和其他住校生一起住宿。那时,方超老师几乎每天早晚都要到我们的寝室来转转。周末,她会来看看我们有几个人回家了。周一,她要来查询是否都回学校了。有一次,一个同学刚好洗了被子,她亲自动手为他订被子。那年深秋,天气逐渐转凉了。她看到我的床上仍然还是夏天用的凉席,上面只有一床被子,她问我:“你这一床被子怎么睡,不冷吗?”我说:“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,一床被子垫一半盖一半。”当时条件艰苦,很多人都这么对付。图为2022年9月启用的铜陵中学东城校区方超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关心我们,大学毕业后甚至还关心过我的婚恋情况,她对于我的亲切关怀让我终生铭记。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,我曾专门回学校看望过她,他们夫妇二人调回合肥工作后,我去合肥出差时也曾登门拜访过。深感愧疚的是,后来因为工作繁忙,家中上有老下有小,联系就渐渐少了。但在工作和生活之余,我仍然会常常想起她,想起她当年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。


铜陵中学,是我们从中学走进大学的摇篮,是母校的老师和良好的学风,给了我们积极上进、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。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,让我们这些来自乡村的农家学子倍感亲切和温暖。


毕业多年后,每每想到母校,想到那些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的老师,我总是心怀感激。他们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和指路明灯,我们的成长和进步,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辛勤汗水。对此,我们将会永远感恩,终生铭记。


作者简介

王祥龙 男,1963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市。

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。

当过大学老师,媒体资深编辑,主任编辑职称,铜陵市社科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。

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、随笔、杂文和专业论文共百余篇,其中有3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征文或好作品评选中获奖。

专著人物传记《生怕情多累美人——郁达夫的情爱历程》2007年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,2010年10月再版,并获得铜陵市文学艺术成果二等奖。


分享到: